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,木耳被百姓喻為“牡丹”:春末擺放落地的白色菌包被稱為“白牡丹”,盛夏成熟采摘的黑木耳被稱為 “黑牡丹”?!鞍涯径Q為‘牡丹’,是因為它們給汪清群眾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?!蓖羟蹇h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宋學忠說。
地處東北邊境的汪清縣是吉林省8個“國貧縣”之一,如今9.8萬農村人口中有近4萬人從事木耳相關產業。2017年,當地黑木耳栽培總量達6.5億袋,產量4.75萬噸,產值34億元,帶動9000余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千元以上。汪清縣常務副縣長盧立國介紹,汪清已初步形成集規?;?a href="http://www.your-charms.com/news/search.php?kw=%D6%D6%D6%B2&fields=0&catid=0&order=0&x=61&y=11" target="_blank">種植、產業化經營、品牌化銷售為一體的黑木耳全產業鏈循環發展體系。
一場“太陽雨”后,汪清縣天橋嶺鎮天橋嶺村一處擺放基地的 “黑牡丹”更顯晶瑩剔透。這里共擺放了200多萬袋黑木耳,場面壯觀。天橋嶺鎮木耳產量約占全縣總產量的一半,鎮黨委書記文善紅說,鎮里共有擺放基地43處,擺放能力在500萬袋以上的基地有12處。
天橋嶺鎮桃源村貧困戶王躍東由于腿部殘疾而喪失了勞動能力,如今,他在黑木耳擺放基地找到了新工作?!捌綍r我在基地看護、澆水,每月給我開工資?!彼f。
2012年,汪清縣天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在天橋嶺鎮成立,并建設了天成農副產品批發市場?!肮緸檗r戶提供完善的交易平臺,以產業發展帶動脫貧。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將土地流轉給公司,有勞動能力的進入園區參與生產經營,最終由公司進行統一銷售?!惫径麻L祝鳳秋說,6年來,越來越多的農民靠黑木耳賺得了實惠、改善了生活。 據新華社